紐約聖德拉姆泰戈爾畫廊隆重呈獻名為表面張力的全新畫展,展示由八位以跨越傳統素材界限及善於以創新方法探索空間的藝術家作品。
生於日本,現居紐約的藝術家千住博 (HIROSHI SENJU)將簡約的抽象表現主義與日本特有的傳統繪畫技法融合於作品中。他利用從礦物石、貝殼和珊瑚所研磨出來的顏料、獸皮膠水及裝在木板上的宣紙來進行創作,並以其壯觀宏偉的大型瀑布及山涯作品而聞名。
近年,位於本長野縣輕井澤的千住博美術館正式開幕,該館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西沢立衛(Ryue Nishizawa)設計。該館珍藏了千住博多於一百幅作品。此外,新加坡萊佛士坊的華聯銀行中心,及東京羽田機場都重點展出其大型壁畫。
生於夏威夷,ROBERT YASUDA 1950年代移居紐約市,入讀布鲁克林普瑞特藝術學院。1970年代初,他開始探索感官、光線及大自然的主題,創作出一系列的極簡抽象畫作。
Robert Yasuda曾於全球各地舉辦展覽,並曾獲頒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及美國藝術文學院的藝術獎。他的作品珍藏於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巴斯藝術博物館、匹茲堡卡内基工学院,及德薩斯州聖安東尼奧麥克納夫人藝術博物館。
扎根於洛杉磯的美國畫家LEE WAISLER,以木條及不同顏色的組合繪畫出多元的歷史及當代人物肖像。他在畫布上塗上厚厚的顏料,一層又一層,然後加上具象徵意義的天然物料,例如沙代表時間;木代表生命;玻璃代表光線等,這一系列物料創造出極具活力而富質感的畫作。
Waisler於1960年代開始作畫,其早期作品均涉及社會及政治話題,觸及不同的重大歷史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越南戰爭,及民權運動。後來,Waisler的創作開始反映他對東方哲學與日俱增的興趣,亦因此變得越來越抽象。九十年代中期,一次印度之旅令其作品走向形式化,逐漸遠離純抽象的風格。2005年起,他全力專注於肖像畫。Waisler繪畫的對象包括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包括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劉曉波及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Waisler的作品珍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伯特博物館、台拉維夫美術館、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法國國立圖書館、新德里國家現代藝術展覽館,及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
表面張力畫展的參展藝術家:安藤美夜 (Miya Ando),Nathan Slate Joseph,千住博 (Hiroshi Senju),Robert Yasuda,Judith Murray,Lee Waisler,Phaptawan Suwanakudt,及Sohan Qadri。
此展覽更特別邀請於紐約長大的日本藝術家藤田理麻RIMA FUJITA展出其著作《拯救喜馬拉雅山》的插畫及其他新作。著作由達賴喇嘛(The Dalai Lama)及李察基爾(Richard Gere)作前言,教導孩子有關喜馬拉雅山周圍的生態環境問題與文化,所有收益將用作兒童環境教育用途。
Fujita以黑色畫紙及油彩,從自己的夢境中攝取靈感,繪畫出夢幻的抒情境象。即使以畫布進行創作,她仍喜愛以黑色背境開始,但黑沉的表面並不代表負形空間,而是用作表示輪廓與紋理的途徑。此創作方式如同冥想,靈感來自日本侘寂美學(wabi-sabi),認同缺陷美及無常等概念。
展覽開幕日特別嘉賓包括波士頓醫療中心臨床心理學部門主管Shamaila Khan博士,及自由西藏學生運動執行董事Tendor Dorjee先生,屆時將簡述喜馬拉雅山的環境危機及對流亡海外的西藏人的心理影響。
畫廊將於7月25日(星期四) Chelsea Art Walk當天,延長展覽時間至下午8時正。
如欲查詢詳情,請電郵至gallery@sundaramtagore.com,或致電212.677.4520以獲取更多資訊。